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时常会听到“失信执行人”这个词汇,那么失信执行人期限到期后,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呢?本文将为你详细解答这个问题。
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失信执行人,失信执行人是指在民事执行程序中,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或者违反财产报告制度、违反限制消费令等情形,人民**依法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自然人、法人或其他组织。
当失信执行人期限到期后,以下是详细的解答:
1、失信被执行人期限到期后,其失信信息将被删除,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,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有效期为2年,在名单有效期届满前,如果被执行人履行了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或者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并经申请执行人确认履行完毕,人民**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其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删除。
2、名单删除后,失信被执行人的生活会受到一定影响,虽然失信信息被删除,但在一定期限内,他们的高消费行为仍会受到限制,乘坐飞机、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座位等级、住宿星级、购买不动产等都将受到限制。
3、期限到期并不意味着彻底没事,即使失信被执行人期限到期,如果他们再次出现失信行为,仍有可能被重新纳入失信名单,对于一些严重的失信行为,如拒执罪,还将受到刑事追究。
4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删除,并不意味着他们之前的债务消失,即使名单被删除,被执行人仍需继续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如果被执行人未履行完毕,申请执行人仍有权申请恢复执行。
以下是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:
1、失信被执行人应主动履行义务,如果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,应主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以免被纳入失信名单,影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。
2、申请执行人可关注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,在执行过程中,申请执行人应密切关注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,以便及时向**提供线索,推动案件的执行。
3、诚信为本,法治社会需要大家共同维护,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设立,旨在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,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,我们应珍惜自己的信用,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。
失信执行人期限到期后,虽然失信信息会被删除,但仍需注意自己的行为,继续履行法律义务,才能在法治社会中立足,共创美好未来。